提示:点击上方"金融监管研究院"↑免费订阅本刊
作者刘诚然、孙海波,欢迎关注公众和“成于微言”;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其他公众号或媒体或网站转载。
-------------------------
今天媒体大量报道引用消息来源,称银行拨备覆盖率可能从之前的150%降低到120%,此举无可厚非,逆周期环境下该举措如何释放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或者说释放银行收益持续下滑的压力。几个统计指标之间究竟怎样的逻辑,为何有此功效?
笔者总结不良率阀值,在拨备覆盖率150%的情况下,阀值为1.667%;如果拨备覆盖率降到120%,阀值可以上升到2.25%。那么该不良率阀值如何影响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进而冲击利润表,以及核销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各自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冲击在哪里?首先看看银行几个和不良贷款相关的监管指标计算公式。
一、先看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1)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中要求不良率不应高于5% (不过本文 最后介绍央行对财务指标约束中有更严格的要求),但其实该比例要求并非硬性要求,实践中一家银行的不良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除不良资产转让外,银行难以像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那样准确管理不良率,目前银行业的不良率报表体现水平大约2%。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家银行的5级分类标准不完全相同,银监会在2007年发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银监发[2007]54号),给出了一些定性考量因素和需要考虑的维度,但具体分类并不是完全量化的过程,而是依赖于风险官综合诸多非量化因素综合评估结果。具体可以参见本文第六部分五级分类的详细阐述!
2)货款拨备率:货款损失准备/各项货款余额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1年第4号)正式引入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指标,要求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底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则放宽至2018年底达标即可。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这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一般来讲,拨备是为了覆盖预期损失,资本金用来应付非预期损失,或者说发生概率较小但损失较大的情形,称肥尾。所以拨备应该对应着一定的风险较高的贷款。贷款拨备率有别于其他几项贷款损失监管指标,因为分母为各项贷款余额(包括正常类贷款),所以实质上是监管机构对银行贷款分类没有充分信心,或者说为应付对贷款分类的周期性,用2.5%的硬性指标来弥补150%拨备覆盖率的不足。
但2.5%指标对银行而言在经济景气的上升周期比较难以达到,因为不良率较低,所以银行不得不被迫额外提取。
3)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 (次级类货款+可疑类货款+损失类货款)x100% 对于超过150%的拨备可以计入二级资本,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上述公司分子部分一般称之为贷款损失准备,作为资产的减项,并相应地在利润表上作为支出项,从而减少当期收益。但实际资产损失并没有实际发生,只有当实际贷款核销或不良资产低于面值进行处置的时候才会最终兑现所谓的损失。所以贷款损失准备主要用来应对“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而前面介绍的 资本充足率中的银行资本(包括银行普通股权+可减计资本债)用来应对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二、再来看贷款核销和转让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这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
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各项贷款余额;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从上述两项比率公式可以看出:贷款拨备率/不良率= 拨备覆盖率
贷款拨备率对一家银行的风险识别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只是巴塞尔委员会为应付贷款分类的周期性,引入的一个没有风险敏感性的指标。因为分母为各项贷款余额(包括正常类贷款)。所以一般而言银行不会维持较高的贷款拨备率(2016底前达标2.5%),在不良率不高的情况下(不良率低于1.667%),短板是贷款拨备率,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常量。但如果一旦不良率高于1.667%,拨备覆盖率将是那个短板,从而是常量150%。
为何这样,还是看公式:贷款拨备率/不良率= 拨备覆盖率;如果不良率超过1.667%,为了维持150%的拨备覆盖率,银行必须不断增加贷款损失拨备,此时银行压力来自拨备覆盖率,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意味着冲击利润表。
如果不良率低于1.667%,那么银行压力主要来自贷款拨备率(2016年底2.5%的标准才正式生效)的2.5%监管水平,银行也必须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从而冲击利润表。此时拨备覆盖率将维持在高于150%的水平上,不构成主要压力。
所以此次如果银监会降低拨备覆盖率到120%,其实不良率阀值调整到2.25%(2.5%/120%),从而所有不良率低于2.25%的银行不必担心因为不符合拨备覆盖率而需要额外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当然上述阀值概念主要基于两个假设,一个是针对大行或股份制银行;二是时间往前看到2016年下半年,2.5%贷款拨备率即将生效的试点。
三、不良资产核销和转让如何改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
通过不良资产处置改善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主要就两种途径,一是核销,二是转让。
如果是核销,则可以降低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但贷款拨备率反而下降。因为核销会将不良贷款可以核销部分和不良贷款账面价值进行冲减,二者等额下降。如工商银行2014年核销383.6亿元人民币,意味着其不良贷款余额和贷款减值准备都下降383.64亿。但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206%,所以分子分母的同时下降会提高拨备覆盖率。同时贷款拨备率分子是拨备余额,分母是所有贷款余额,工行2014年末是2.34%,分子分母等额下降将导致拨备覆盖率下降。
如果是不良资产转让,按照平均35%的账面值转让价款,那么另外65%的折扣部分需要核销,所以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因转让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的65%,不良贷款账面值全部消除,资产方新增35%不良贷款余额的现金。
所以降低不良率,更大幅度提高贷款拨备率(分子只降低65%,分母下降100%的转让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同样也会降低。
总结起来,“本年核销”不冲击利润表,影响利润表的项目是“本年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余额最终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反映在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
那么总结起来一句话:银行是否核销其实不影响利润表,但影响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几个指标。但银行是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却实实在在影响当年利润。
从而降低拨备覆盖率可以释放部分利润空间。
详见本公众“金融监管研究院”今天发布的另外一篇文章。以下二维码为公众号诚于微言二维码,欢迎关注!